2025年上半年,融资市场整体呈现出明显的冷却态势。
根据权威数据显示,中国一级市场融资总额约为3,284.3亿元人民币,同比虽然小幅下降,但剔除大额融资后,实际下滑幅度更为明显。
早期赛道受到的冲击尤为显著,天使轮与Pre-A轮融资活跃度显著走低,不少项目陷入“见人多、签约难”的窘境。
天使轮、Pre-A轮的频频“流拍”,也让许多创业者开始焦虑:是不是该主动降低估值?要不要调低融资金额?可一旦低了,怕“贱卖”公司未来的价值,不低,又没人投——这是一个典型的融资冷静期里,创业者绕不开的问题。
那到底该不该降估值?
这不是靠情绪判断的决策,而是要看你是否触到了三个临界点。
临界点一:市场参考值已大幅收缩,你的估值偏离过高
在一个“估值普遍向下修正”的市场环境中,你的定价是否跟得上节奏,决定了你还能不能吸引到资金。
过去几年,热钱涌动时期的项目估值水涨船高,哪怕没有盈利模型,只要“故事够大”,也能拿下高估值。
但到了2025年,市场情绪已明显降温,投资人更加关注估值是否“合理匹配风险”,而非单纯的增长潜力。
如果你还固守着2021年的估值预期,可能在无意中释放出两个负面信号:
·你对行业估值体系变化毫无感知;
·你高估了项目当前阶段的含金量。
这不仅会削弱投资人的兴趣,还可能直接把你排除在谈判桌之外。
✅ 实操建议:
1.先横向对比市场参考值:收集近3–6个月、同领域、同轮次的融资项目估值区间,重点看中位数,而非极端值。
2再判断自身估值位置:如果你的估值高出行业中位数30%以上,而项目又缺乏硬壁垒(如技术专利、数据壁垒、显著增速等),就应认真考虑主动做出调整。
3.记住一句话:投资人不是不愿意出价,而是不愿为“不理性”的价格承担过高风险。
估值不是一场自我标榜,而是你与投资人之间“风险换成长”的共识。
如果你在市场转冷时,仍用热市的定价方式,等于一开始就把对方挡在了门外。
临界点二:核心资源在“枯竭”,再不融资就动不了
判断降估值的第二个标准,是你还能撑多久。
如果你手上还有弹药,可以“挺市”1年,那你有资本谈判。
但如果:
·账户现金不足3个月;
·团队核心成员流失风险升高;
·市场窗口在快速变化,你需要加速研发/推广;
那你已经接近“资源枯竭临界点”,就该考虑主动让步。
在这种情况下,降低估值并不是妥协,而是“抢跑”对手。
关键心态转变:不是“我值这个钱,为什么没人投”,而是“为了不死,我愿意现在收下一笔‘合理但不完美’的钱”。
别忘了,早期估值只是阶段性数字,只要公司跑出来,后面的轮次都可以“追回来”。
临界点三:投资人对估值敏感度提升,你的“故事”撑不起价格
在热钱时期,讲一个“有想象力的故事”就能撑起几千万估值。
可融资遇冷时,投资人变得更实际,估值定价权从创业者手中转移到了投资人那边。
怎么判断你已经撑不起原本的价格?
1.投资人对业务逻辑认可,但反复卡在“太贵了”;
2.连你自己都在路演时,开始避谈估值,不再强调“这轮是多大的空间、多快的增长”;
3.你对“为什么值这个钱”越来越答不上来。
那就是时候重新校准你的估值定位了。
这里的关键,不是“对折”,而是“重新锚定”——找一个能让投资人看到成长性与风险匹配的价格。
换句话说:你不是降估值,是重定价风险。
降估值不是失败,是融资策略的动态调整
在创业旅程中,“降估值”听上去像失败,其实很多大公司都经历过类似的“低位补血”。
——Airbnb在2009年接受YC时估值只有200万美元,后来成长为千亿美金市值;
——ByteDance早期B轮估值也不算高,但始终保证了融资不断、项目高速推进。
你要明白一个底层逻辑:对投资人来说,估值是性价比,不是绝对值。
只要你的项目具备核心价值、成长逻辑清晰,即使“便宜一点”进场,投资人也愿意相信你在下一轮“涨回来”。
最后的提醒:不是所有降估值都是理智行为
当然,不是说一遇冷就要降估值。
如果你:
·现金储备充足,短期不融资也能维持增长
·已有头部基金在谈,议价权在你手上
·公司处于强确定性行业,增长数据好看
那么,完全可以等一等,不着急“跳水”,甚至可以利用市场冷静期巩固基本盘、优化业务结构,为下一轮抬价做好铺垫。
写在最后
创业是一场马拉松,不是一次价格战。
融资遇冷时最忌讳“意气用事”:一降到底要不得,不肯调整也不行。
真正聪明的创始人,会看清楚:
·市场的参考线
·团队的生存线
·故事的支撑力
在这三者之间,找到属于你的“定价底线”。
估值不是标签,而是工具。
关键在于——你用它,还是被它拖住了手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