创业者融资,最怕“嘴上是A轮,项目却还在种子期”。
有些人刚有个想法,就张口要3000万估值;有些人产品上线3个月,勉强拉到点数据,却还在打“我们是早期,不看财务”的感情牌。
说实话,这种“自我定位错位”,是投资人最怕看到的信号。
他们不会明确说你不行,但会在心里默默打上几个问号:
· 你是真的不懂融资阶段,还是在硬撑局面?
· 你这是战略判断,还是拍脑袋开价?
你不是没有故事,也不是不值得投资,但讲错了“融资阶段”的故事,再好的项目也容易被误解、被低估,甚至直接被pass。
那融资阶段到底该怎么分?
别被各种术语绕晕,其实只要搞清楚3句话,你就能判断清楚:
你在哪个阶段、该讲什么逻辑、融多少钱合适、该去找哪类投资人聊。
接下来这3句话,能帮你把融资这件事讲明白、讲对位、讲到点子上。
第一句:只有想法和团队,这是种子轮,要讲“愿景+能力”
阶段特征:
产品还没上线,PPT可能还在改,公司甚至还没注册——你有的是一个靠谱的想法,加上一支能打仗的团队。
这就是最典型的种子轮阶段。
这个阶段的投资人不会盯着财务数据看,因为你压根就还没营收。
核心看两点:你是谁,你要干嘛。
说白了,投资人投的是“你”,不是项目。
他们关注的,是你是否靠谱、是否了解行业、是否具备从0到1的执行能力,以及这个方向有没有“值得赌”的潜力。
融资金额参考:
30万 ~ 300万元人民币。
常见投资人类型:
个人天使投资人、种子轮基金、孵化器机构等。
投资关注点:
你的履历是否可信、目标市场是否有潜力、团队是否有执行力。
融资重点需要回答3个问题:
1.你想干嘛?(愿景清晰)
2.准备怎么干?(路径可行)
3.凭什么你来干?(团队和能力匹配)
案例举例:
比如你是前小红书的产品经理,现在想做一个垂类社交电商平台,有明确的用户群体、产品方向,也在组建核心团队。
虽然产品还没上线,但方向明确、背景靠谱,你就可以去融资200万左右,用于开发MVP、验证市场假设和搭建初期团队。
第二句:产品上线、开始有用户,这是天使轮,要讲“产品+初步验证”
阶段特征:
你已经不再是PPT阶段,产品已经上线,开始有真实用户、实际使用反馈,甚至有了早期的订单或营收。
这个阶段叫做“早期验证期”——也就是说,你的产品已经跑了起来,并开始用数据验证你的方向是不是可行。
投资人不会再只看你是谁,而是会问:
你做的东西,用户买不买账?数据增长怎么样?有没有复购?有没有留存?
融资金额参考:
300万 ~ 1500万元人民币。
常见投资人类型:
活跃天使投资人、早期VC、行业资深FA(财务顾问/融资中介)。
投资关注点:
用户是否喜欢(使用频率、留存)、数据是否增长(DAU/营收/GMV)、是否具备商业模型雏形(复购、毛利等)。
融资重点要回答的问题:
1.你解决了什么明确的用户痛点?
2.你的产品和别人的不一样在哪里?(核心亮点)
3.用户是怎么来的?未来还能怎么涨?(增长路径)
4.如果给你钱,你打算怎么放大?(打法规划)
案例举例:
比如你做了一个宠物消费类小程序,上线3个月后,日活稳定在1000+,月营收达到3万+,用户反馈良好、留存不错。
这时候你就可以去谈天使轮融资,告诉投资人:“我验证过市场模型了,现在就差一笔钱放大推广,抢占先机。”
第三句:数据稳定增长、商业模型跑通,这是A轮,要讲“放大+规模化”
阶段特征:
到了这个阶段,已经不是“有没有市场”的问题,而是“你能不能快速吃下市场”。
你的产品验证成功了,有真实用户在买单,有收入、有复购,团队运转稳定,基本跑通了商业模型。
天使轮是“找方向”,而A轮就是“踩油门”。
这时候你不再只是说“我们可能行”,而是要告诉投资人:“我们已经跑起来了,现在需要一笔钱,把规模做大、速度做快。”
融资金额参考:
1000万 ~ 5000万元人民币(部分高成长项目也可能突破亿元)。
常见投资人类型:
专注早中期的专业VC机构、头部基金的A轮团队、战略投资部门。
投资关注点:
商业模型是否健康:收入结构是否合理、复购是否稳定、毛利是否可持续;
关键指标是否优质:比如LTV(客户生命周期价值)和CAC(获客成本)的比值是否健康;
团队是否具备扩张能力:能不能带着更多人跑得更快、打更大的仗。
融资重点要回答的问题:
你的增长模式是什么?规模化路径是否清晰?
市场空间有多大?你打算怎么抢?
你的护城河是什么?别人好不好抄?
如果这轮投了,3年后能涨多少倍?能否有退出机会?
案例举例:
比如你在做企业级SaaS系统,目前已经有100家付费客户,月营收突破50万元,客户续费率高达85%,并且手里还有多个潜在客户在谈。
这时候你可以拿出清晰的增长模型、销售节奏、产品迭代计划,说明只要加资金,市场就能迅速放量,这就是标准的A轮融资节奏。
最后——
想法融种子,产品融天使,增长融A轮。
融资不是你想说什么就能拿钱,而是你到了哪个阶段、就该讲哪个阶段的故事。
说早了,没人信;说晚了,机会没了。
搞清楚自己处在哪一轮,才能选对投资人、融到对的钱、走上对的节奏。
附加建议:
如果你还拿不准自己应该融哪一轮,可以用下面这3个问题自测一下:
✅ 有没有做出一个能用的产品?(不再是PPT或Demo)
✅ 有没有真实用户在用,并留下数据或收入?
✅ 有没有清晰的、可以复制的增长和盈利路径?
如果三项都没有,那就别着急喊“A轮”——先把事做出来,市场和数据自然会帮你“说服投资人”。